根据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466-2005),传染病医疗机构废水排放标准的卫生指标为粪便大肠菌数小于100MPN/L,不能检出肠道病原体和肠道病毒。呼吸道病毒是有包膜的病毒,而肠道病毒是无包膜的病毒。最近的研究表明,包膜病毒比无包膜病毒更容易在污水中死亡。因此,目前呼吸道病毒的防控必须继续适用现有的标准。关于医疗污水处理站的具体设计、建设和管理,《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》(环发[2003]197号)、《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》(HJ 2029-2013)、《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(试行)》有详细规定。本着“从源头上控制病源”的思路,就消毒方式、药物种类、消毒剂实际用量等问题提出以下补充建议。

目前,最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是氯化、臭氧和紫外线。紫外线适用于大型处理设施,很少用于医疗废水处理。臭氧只能配备,施工和操作较为复杂,但臭氧氧化能力强,消毒效果好,不受温度、pH值等水质指标影响。接触时间短,有条件时可作为首选。氯化包括液氯、次氯酸盐(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)、二氧化氯,各有优缺点。液氯也是一种强氧化剂,有很好的消毒作用,但受水中凯氏氮(氨和有机氮)的影响很大。


当水中氨氮浓度较高时,需过量投加,使游离氯积聚在临界点以上,以保证消毒效果。次氯酸盐的消毒作用与液氯相似,也受凯氏氮的影响。总成本相对较高。但是,由于储存和用量的方便,它实际上是应用最广泛的。二氧化氯的氧化能力低于液氯,成本高于次氯酸盐,但不与氨氮反应,无消毒副产物。综上所述,疫情防控期间,根据设备购置、场地条件、运营操作和成本预算等客观条件,以最佳消毒效果为主要目标,建议确定以下消毒方式命令:


臭氧消毒 二氧化氯消毒 液氯消毒 次氯酸盐消毒


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易于操作的进步是主要目标,则只能按以下顺序确定消毒方法:


次氯酸盐消毒 液氯消毒 二氧化氯消毒 臭氧消毒


实践中,除部分大型医疗机构使用臭氧、二氧化氯消毒外,大部分定点医疗机构、新建医院、临时集中隔离点均使用次氯酸盐。


不同情况下消毒剂的实际用量必须根据效果确定。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取决于消毒CT值(mg min/L),计算如下:


CT=接触池末端消毒剂浓度接触时间


不同的病原体需要不同的CT 值。在给水处理中,水的杂质少,浊度低。病毒比鞭毛虫、孢子和细菌更容易被灭活。病毒清除不是瓶颈。废水中含有许多杂质,病毒经常粘附或嵌入颗粒中,使其比细菌更难灭活。废水消毒的CT值一般设计用于杀灭细菌(以粪便大肠菌群为指标)。如果要杀死病毒,则需要更高的消毒标准。


《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应急方案》)要求:使用液氯、次氯酸钠、次氯酸钙(漂白粉)或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时,若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1.5小时,余氯量必须较大小于6.5mg/L(以游离氯计算);若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为1小时,余氯含量大于10mg/L(以游离氯计)。


如果按照接触池末端的浓度计算余氯,《应急方案》要求的CT值为585mgmin/L和600mgmin/L,均在450mgmin/L以上加州,这是最严格的设计和操作CT 值。可保证肠道病毒灭火率高于99.99%(4 log)。


《应急方案》 各种消毒剂用量参考值建议为50mg/L。二氧化氯和臭氧的消毒效果受水质影响最小。二氧化氯的CT值在加州高于450mgmin/L,臭氧的CT值远高于加州的1mgmin/L,因此可以保证病毒的杀灭效果。使用液氯、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(漂白粉)作为消毒剂时,由于这些药剂受水质影响较大,建议根据不同情况和水质具体计算确定具体用量。


在医疗污水处理时加入液氯、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(漂白粉)作为消毒剂后,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凯氏氮。随着剂量的增加,反应序列显示在如图(1)。第一阶段,消毒剂首先氧化废水中的硫化氢等高还原性物质;随着剂量的增加,进入第二阶段,消毒剂与氨氮形成氯胺,与有机氮形成有机氯胺。与氨氮形成有机氯化物。少量有机物;剂量继续增加,进入第三阶段,消毒剂与第二阶段产生的氯胺发生反应,减少氯胺的用量;直到第四阶段,游离余氯开始积累。以杀死病原体。